我曾对《封神》系列寄予了不少期待,尤其是第二部的上映。然而,伴随电影的到来,却是一片铺天盖地的差评,这让我很难再提起兴趣走进影院。如今,电影上线了流媒体专业股票配资网,观看后的感受犹如置身于两个截然不同的导演作品之间。这不禁让我思考:这个项目到底经历了什么变化?你是否有类似的感觉?同样是同一系列,同一批主创,为什么观感差异如此之大?
回顾第一部中的那个仅有2秒的邓婵玉彩蛋,全网都在为此沸腾——现在回想,是否那股“好评如潮”显得过于刻意了?看看概念图与最终呈现的正片,不难发现,这其中的差距令人不禁深思。
如果要我总结《封神》系列的最大变化,那就是人物塑造的差异。在第二部中,姬发等主要角色几乎成了纯粹的“工具人”,他们的存在更多像是为了推动剧情发展,而缺乏深度与个性。像是那几乎没有多少戏份的哪吒与杨戬,几乎让人忘记他们曾在第一部中有过那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高光时刻。
展开剩余72%第一部中的纣王,作为一个多面性人物,不仅有昏君的残暴,还有政治家的精明与权谋;伯邑考的牺牲、姬发的成长等情节也为整部电影注入了足够的情感深度。而在第二部中,所有的角色几乎都沦为单薄的推进剧情的工具人,尤其是魔家四将,作为《封神演义》中的经典反派,原著中的他们有着鲜明的性格和强大的实力。然而,在电影中,这些角色被简化成了“长得不一样的boss”,他们的死也没有任何情感的沉淀,观众根本来不及感受他们的存在,就匆匆离场。
与此同时,邓婵玉的戏份大幅增加,几乎成为了女主角。这种转变让人怀疑,究竟是剧本本来就是这样设计的,还是因为第一部中的彩蛋“成功”而临时调整了拍摄策略?前后两部的角色性格存在显著的断裂感,这种不一致性暴露了项目创作理念上的摇摆与不稳定。
谈到巨人角色的设计,《封神二部》中的巨人,显得更像是“大号的普通人”,无论从拍摄角度还是视觉效果上,都未能创造出应有的震撼感。缺乏打击感与冲击力,尤其是在后期合成时,巨人的效果显得极为平庸,打斗场景也毫无说服力。据说电影中有不少补拍的痕迹,其中最明显的便是十绝阵这一段落,画面质感、演员状态、剪辑节奏都有明显差异。为什么要补拍?是原本拍摄效果不理想,还是后期发现剧本有问题?尤其是篝火晚会这一段,补拍的痕迹更为明显,演员妆容、服装甚至身材都与其他镜头略有差别,而这一场戏的插入显得非常突兀,仿佛为了刻意渲染某种情绪而强行加入的。
再来看闻太师这个角色的命运设计,原本可以非常有深度,无论胜败,闻太师终将无法逃脱死亡的命运。若他胜利,必定功高震主;若失败,死于战场,这样的政治博弈本该展现出更为复杂的权力斗争。然而,闻太师的人物性格却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前期威严十足,后期却成了“摆烂哥”,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让人不禁质疑,这样的转变是否合理。更让人失望的是他的台词,“太师可以瞑目了”这一句,显得与情境格格不入。按照闻太师的性格与处境,他理应是“死不瞑目”的——对商朝的担忧与命运的不服,让他不可能安然死去。闻太师的角色本应成为整部电影的情感核心,然而最终的呈现却让人感觉遗憾,缺乏应有的情感铺垫。
如果要我总结《封神第二部》最大的缺陷,我认为其核心问题便是人物的塑造和情感深度的缺失。你对于第三部有什么期待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我们一起探讨这部电影的未来发展。
发布于:山东省众和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