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里面,回顾一下4月。4月的变化还是极大的配资行情,4月之前,无论行情怎么折腾,但牛市预期仍在。清明后暴跌,原先的逻辑全变,价值重估开始,原有的牛市逻辑打破。不过,很多时候,就是这种突变,才能产生大机会。下面我详细讲。
一,逻辑突变
有些股票在4月份跌的很惨,原因就是本来都是拿蓝海战略说事的,比如新能源车、果链等等,结果突然发现,全球风向变了,你想蓝海,有老米带头锁国,这预期就不是一般的差。这和跟在老米那边有多少生意还不相关。主要是原有故事的想象空间明显变小了。
二,不确定因素增强
看了不少机构的宏观报告,有一点都说到了,就是未来的不确定性。一旦全球化贸易格局的巨变,谁是是其中最大的消费/支付者?如果他不玩了这个体系会如何演变?比如几个生产出口国,特别是经济比较依赖出口的会如何演变?对经济、就业、消费会有何影响?全都在担心,全都在假设,但实际上,我也知道,都在走一步看一步。
三,换个角度观察,一目了然
变数大,看不清的时候,一定是换角度去观察。比如说,这次老川搞出来的确实是全球剧变。但充其量,就和布雷斯顿森林体系瓦解一样。当年老美赤裸裸告诉你,「不装了,哥摊牌了,黄金储备是假的,美元不能直接兑换黄金了」。然后呢?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个二战后全球最重要金融体系的崩塌,并没有带来股市的崩塌。反而,在货币不用直接对应黄金的前提下,货币发行约束被解除后,股市上涨速度反而更快了。
我们看下图,股市在1970-2006的增长率平均是11%。
贸易量就更别说了,几何级的增长。原因很简单配资行情,手里拿着黄金,你还能存着保值。手里拿着美元,存着就是贬值。大家都是尽可能希望自己手头的美元能转起来,花掉美元换去更多的商品,再抓紧卖掉自己的产品换取美元。这个本质根本不会改变。
实际上,你说专业机构会想不明白这层道理吗?他们清楚的很。只是,既然市场迷茫,市场恐慌,干嘛不利用呢?机构最爱借题发挥了,并且他发挥起来,普通人还很难看清楚。这是因为散户和机构本身就是对手盘,但机构看清散户整体动作是比较容易的。但散户要看清机构动作却非常难,于是在很多时候,散户都觉得这个股票好了,参与进去,而里面想做的机构都会先选择休息。而在散户没兴趣的时候,可能机构反而就动作起来了。
但随着各金融模型日臻成熟及计算机算力的提升,通过对原始交易数据的收集、筛选、整理和挖掘,并通过模型进行比对后,我们就可以发现其中的特殊现象,比如「交易行为」数据,尤其是机构交易行为,因为其本身就具有连续性、规模性和重复性的特征,因此就可以揭示更多鲜为人知的交易细节。
比如国风新材,该股最近1个月就是震荡上涨,今天还创了新高。但这只是事后看,真持有该股的,会被折腾的七荤八素。4月3-8日,股价在3天内从6.3元跌到5.1元,跌幅20%,极其迅猛。而4月15-16日,也是两天内从6.5元跌到5.7元,跌幅12%以上。但观察「机构交易特征」,就能看到回落过程中机构一直是积极参与。所以才有能力在快速跳水之后,能快速收复。
同样反弹的股票,像上海凯鑫就完全不同,3月25日开始,机构就不在积极参与,消极对待的结果就是该股4月8-15日,6天反弹从18元反弹到21元,反弹还是很犀利的。但最近三天,就全跌回去了。
这种看机构和看走势的差异,确实是显而易见的。
PS:
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是我用系统观察的「机构交易特征」数据叫做「机构库存」。
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
如果机构资金长时间参与一只股票,那么它的态度其实很明确。
如果不看好的话,会持续参与一只股票的交易吗?显然是不会的。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配资行情,都是骗子。
众和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